地震一般是猛烈而迅速的,大部分身处高层的人无法及时逃离到户外开阔区域。而地震带来的建筑倒塌,更是给人带来一种“高空坠落”的恐惧。当大灾难发生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在这种恐惧下做出一些不理性的举动。每次发生大地震时,几乎都有人因过于恐惧地震选择直接跳窗逃生。结果楼没塌,人却因为跳楼摔死了。
面对地震,如果我们身处高层建筑的较高楼层之中,掌握合理的应对方法很重要。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现行的建筑设计标准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都进行了要求,建筑物需要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要求。这一要求根据设计地区的历史地震情况,要求设计的建筑在受小震影响后不会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在中震作用后可能产生一定的损坏,但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在大震作用时,可能产生重大破坏,但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假如建筑都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在大震作用下也不会发生倒塌,那显然身处高层也不会特别危险。这种情况下,注意保护好头部等脆弱部位,以免被异物砸伤。尽量待在封闭固定的区域,等待地震过去,就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不过,“大震不倒”虽然是我们的设计准则,但也不是说现有建筑就绝对不会发生倒塌。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地震的烈度特别大,超过了该地区大震的设计烈度。这种情况虽然罕见,但每次发生都会成为非常惨烈的自然灾害。
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是,所处的高楼本身质量上存在缺陷,甚至是“豆腐渣”工程。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国家加强了对建筑防震设计的审核,建筑整体的防震性能都有所提升。
在地震发生时,除非可以在十几秒内迅速跑到户外开阔地带,否则就谨记“就近躲避”原则。选择躲避区域时,尽量选择卫生间等封闭狭小、靠近水管、可以形成稳定三角形空间的区域,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脆弱部分,免遭掉落物体砸伤。
当建筑垮塌被掩埋之后,如果可能,第一时间将身体调整为较为省力的姿势,等待外界传来搜救信号后,通过敲击石头等方式进行回复。
在灾害面前,每一个生命都很宝贵。希望大家切记,地震发生时,假如你住在建筑高层,不要往上跑也不要往下跑,就近找到最合适的避险地点,才最为重要!(选自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