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深化医改则为推动人民健康事业发展赋予不断前行的动力。近几年,我市医疗卫生领域发生了几件标志性的大事,足以铭刻在全市人民的记忆深处:
2020年7月8日,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八冶医院)与八冶建设集团公司正式分离,整体移交市政府管理;
2022年7月4日,原市人民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整合重组成新的市人民医院,整合四家医疗机构中医资源成立金昌市中医医院;
2023年12月5日,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确定金昌市人民医院等级的通知》,明确市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成为我市政府举办的首家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稳妥推进“三明医改”的金昌模式,整合重组全市医疗资源,集中力量办强市级医院,加快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权责清晰、特色鲜明、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的发展格局。
那么,开展这一系列工作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
医疗资源配置矛盾重重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切实加大财政投入,硬件设施明显改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根据市卫健委调研报告,截至2019年底,辖区内共有医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综合执法局、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村卫生室门诊部、个体诊所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85家,共有床位3037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833人,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总值约5.01亿元。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国家纲要》)明确要求:“地市级区域依据常住人口数,每100万—200万人口设置1—2个市办综合性医院(含中医类医院),服务半径一般为50公里左右”。在当时,我市常住人口不足46万人,市办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和中医院却有5家,分别是原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中心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中医院。
同时,《国家纲要》要求,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院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执业护士数分别为6张、2.5人、3.14人。截至2019年底,我市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执业护士数分别为6.62张、3.62人、5.07人,均高于国家和省上2020年目标值。
显而易见,在改革之前,我市医疗资源存在总量富裕但过于分散的问题。受此影响,各医院为求生存保发展,不是通过提升医疗技术、树立服务品牌来提高自身竞争力,而是通过扩大建设规模、增加床位设置、争相购置大型高端医疗器械进行竞争,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医院经营成本也随之增加。
另一方面,由于各医院整体定位不高,又深陷经营困境,因此无力投资学科建设,加之用人体制机制僵化导致人才外流,使得学科建设严重滞后,各医院没有各自占明显优势的知名学科和技术优势,缺乏自己的服务品牌和专业特色,普遍欠缺核心竞争力,使自身陷入低水平同质化无序竞争的境地。
与医疗资源分散并存的是,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城乡分布不均衡、市区与永昌县分布不均衡、城区内分布不均衡,导致分级诊疗制度难以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能力有限,群众首诊无处去,城乡居民就诊流向进一步向上级医院集中。上级医疗机构人满为患、一床难求,而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冷冷清清是常见现象。
不难发现,在几年前,我市医疗资源数量有余而质量不足,医疗卫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卫生健康事业科学发展的瓶颈,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