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自然资源部发布2025年版《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15分钟社区生活圈”评估提级为各城市必选动作。推动优质便民服务扎根社区,就要从居民生活需求出发,精准对接服务提供方,营造市民宜居、小店宜业的环境,实实在在提升城市生活幸福感。
因地制宜,让服务“用得上”。社区有大有小,但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一样不能少,便民服务的业态要“五脏俱全”。在天津,24小时营业的社区智能蔬果售卖柜让不少晚归的上班族买到新鲜、便宜的农副产品;在江苏苏州,新建居住区配套规划“邻里中心”,以不低于45%面积配备各项基本生活服务设施;在湖南长沙,王家垅社区建设的“共享干衣房”受到居民欢迎……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缺什么补什么,才能让社区便民服务更丰富、更实用,让群众生活更便利、更顺心。
质优价实,让居民“信得过”。居民希望服务实诚、价格公道,社区小店也要保证基本的利润,二者如何实现平衡?各地有不少好做法。例如,安徽合肥落实政策保障,对社区商贸中心、家政等业态给予超千万元资金支持;湖北武汉推动全市便利店行业品牌化、连锁化发展,用标准服务、统一定价让居民放心消费。此外,监管也要跟上,对于类似“维修刺客”等问题要及时查处,确保社区便民服务真正做到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创新导引,让大家“找得到”。不少“低频刚需”类服务的具体位置,居民平时不会留意、真正需要时又不容易寻找。北京海淀中关村街道、密云果园街道等推出便民生活圈电子地图,重庆九龙坡民主村社区整合家电维修回收点、裁缝铺、开锁修锁服务点并集中布局,这类“一键即享”“一站直达”的做法,为破解便民服务点导引问题提供了思路。
社区方寸地,服务大文章。从补齐短板到优化布局,从规范诚信经营到丰富服务业态,以绣花功夫推动社区便民服务增品类、提品质、广覆盖,定能让民生暖意融融、幸福节节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