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职教“黄金赛道”
赋能学子出彩人生
在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时代背景下,职教高考不仅是中职学生圆梦大学的重要通道,更是检验职业学校育人质量的核心标尺。
市理工中等专业学校坚持深化德技并修,坚守“为学生铺就多元成才之路”的办学初心,以“精准培育、分层提质”为策略,在2023—2025年职教高考中屡创佳绩,用数据诠释职业教育“升学有通道、发展有特长”的育人特色。
学校紧扣“提升备考质量、增强办学竞争力”目标,构建“分层培养、动态监测、赛教融合”立体化育人模式: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备赛方案,实施周考月考和联考制度,强化质量分析,及时研判和调整备考策略,提高备考效率和质量。对接世界和省市技能大赛规制,实施“青苗-新星-领军”梯队培养计划,持续优化训练策略,提高备赛效率和质量。积极推进“岗课赛证”融通教学,组织“1+X”职业资格等级高级证书考证工作,实现技能与升学双赢。
三年磨砺间,学校职教高考成绩实现“质”“量”双突破:
2023年作为筑基之年,职教本科上线40人,其中,工业类17人、信息技术类16人,高职(高专)升学率达97.2%,奠定了“升学有保障、技能有特长”口碑;
2024年职教本科上线77人,上线率跃至21%,教育与文化艺术类首次登顶三大类别,高职升学率稳定在97%,彰显了“全员成才”底色;
2025年提质增效,面对政策调整优化布局,本科上线60人、上线率17.49%,工业类与信息技术类精准对接“制造强国”“数字中国”战略以及我市“2+4”现代化产业人才培育实施方案,以专业升级实现“升学质量与产业需求”双达标,勾勒出职业教育的育人精度。
以赛促学励精兵
浇筑技能人才成长新高地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技能竞赛是检验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窗口。
在刚刚落幕的2025年甘肃省科创大赛中,市理工中专学子凭借出色的创新能力与扎实的专业技能,在全省众多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在这群表现优异的学子中,2022级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赵述宏的成长轨迹颇具代表性。他不仅作为2023—2024学年度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登上了《人民日报》,更在全国开源硬件应用设计挑战赛中屡获佳绩,这恰是市理工中等专业学校“科创融合育人”理念的生动注脚。
市理工中等专业学校积极响应教育强国、教育强市战略,以“科创融合育人”理念为引领,强化科创与教学融合力度,制定学校科创融合育人工作方案,成立由17名骨干教师组成的科技创新工作室,构建“教、研、赛、创”一体化培养模式。重点打造创新工作室核心平台,搭建实践基地,优化设备配置,为学生提供从创意孵化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支持。
三年来,市理工中等专业学校科创竞赛成绩实现跨越式跃升:
2023年作为奠基年,斩获省科创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人工智能赛事二等奖1项,更在开源硬件挑战赛中包揽4项一等奖,实现国家级赛事零的突破;
2024年进入爆发期,获奖总量激增300%,不仅荣获省赛5项一等奖及“优秀组织单位”称号,更有6名教师获评省级优秀指导教师;
2025年迈入提质阶段,11项省级奖项中一等奖占比达27.3%,获奖质量稳居全省高中阶段学校前三强。
五育并举强根基
厚植铸魂育人沃土层
技能竞赛淬炼的是专业技能,而德育教育铸就的是品格根基。市理工中等专业学校坚持“崇德尚技 德技并修”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五育并举”,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日前,60余名师生走进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庄严肃穆的刑事审判庭里,同学们化身“法官”“检察官”“律师”,严格遵循庭审流程开展故意伤害案件模拟审判。这场“行走的思政课”,让法律条文化作可触摸的实践体验,在学生心中种下了法治的种子。
与此同时,每周三学校的“非遗剪艺工作室”都格外热闹,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探寻剪纸艺术的渊源,钻研技法纹样,精心创作精美作品。
从法治课堂到文化工坊,这些“以文化人”的生动实践是学校构建多元化思政教育体系的缩影。
依托“大思政课”建设,学校创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利用清明节、一二九等重要节点,打造“四史”教育生动课堂。同时将课前三分钟微课、红色基因传承行动等主题活动贯穿于日常教学,通过主题班会、经典诵读比赛、外出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血脉,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内化“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
学校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五育并举”核心育人框架,构建“课堂+实践+服务”三位一体模式,全年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活动10余次,让学生在躬身实践中体悟劳动价值,在服务奉献中实现精神成长,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通过“金理工法学苑”法治品牌、“千名教师访万家”家校共育等举措,构建起“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形成品德培育与技能成长同频共振的育人格局,德技并修的理念在实践中绽放出璀璨光芒。
淬炼“金师资”
打造育人强队伍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而加强师资力量就是提升教育“软实力”。
市理工中等专业学校锚定“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目标,通过系统性、创新性举措,持续强化教师队伍扩容提质。在这一目标引领下,一批深耕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以课堂革新与技能传承积极践行育人使命:
王啟鹏是市理工中专首批“双师型”教师,他以“五维积分制”教学革新激活课堂,将企业5S管理融入实训教学,带领学生连续十年摘得市级中职生技能大赛桂冠;
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的吴加军,创立“三S”教学法,实现家长学生95%以上满意度,带领300余名幼师专业学生考入高等院校。他先后主持参与8项全国和省级规划重点课题,主编5部教材,发表教学论文10余篇;
坚守职教讲台三十余载的张燕,多年来担任着高考重点班班主任的重任。作为“双师型”教师的典范,她以扎实的专业功底培育技能尖兵,以“慈母心+严师道”的教学理念点亮学子,在人才培养上屡创佳绩。2024年,她所带班级35人参加职业教育高考,30人超500分,9人跻身全省前100名,21人被本科院校录取。
这些专业、敬业的优秀教师群体用匠心耕耘诠释了市理工中等专业学校“金师资”队伍的培育内核。
在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的进程中,学校以系统性举措构建教师队伍成长矩阵:
构建“教育-考核-监督-奖惩”四位一体的师德建设体系。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常态化开展思想政治学习与清廉教育,让立德树人、廉洁从教成为教师自觉行动,以纯正师风滋养优良学风,为教育教学筑牢价值基石;
积极搭建教学竞赛平台。开展优秀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等各类校内公开教学活动,100余人次教师通过课堂展示实现教学互鉴,通过“以赛促教、以研强师”的双轮驱动,持续夯实师资建设的“四梁八柱”;
打造“双师”队伍,强化实践育人。通过国家与省级“双师型”培训、“1+X”证书指导培训,结合企业实践、技能竞赛等多元途径,学校推动教师向“思想引领+技能传授”复合型人才转型。目前,37名“双师型”教师活跃于教学一线。
从职教高考的持续突破到技能竞赛的捷报频传,从科教融合的创新实践到以德育魂的匠心浸润,市理工中等专业学校以德技并修、产教融合为笔,在职业教育沃土上勾勒出了“升学有通道、技能有特长、发展有潜力”的育人图谱。
站在职业教育提质升级的新起点,学校将继续坚定“创建国家级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办学目标,聚焦“双优”计划建设任务,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深化“三教”改革,创建让社会、家长满意的优质中职学校,奋力书写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