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义勇为从“扶不扶”的纠结,到“一群人冲上去”的自觉,背后是公共文明与道德生态的进化。孔子曾以子贡拒金、子路受牛的故事揭示:对善行的褒奖,能激发更多人“见贤思齐”。
立标方能扬善。从烈士纪念日到道德模范表彰,国家以制度为善行托底;从火锅店顾客自发“以消费致敬英雄”,到大学生十年接力记录抗战老兵口述史,社会用行动守护美德。一束光引来万束光,一次善行唤醒无数善行。
铭记与传承,是更深沉的力量。扬州大学学生用十年时间抢救历史记忆,让英雄精神在青年心中生根;普通人以日常善举回应英雄,让“善有善报”成为可感知的现实。
当褒奖成为常态,当善行被看见、被珍视,道德便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曲高和寡”,而是人人可践行的日常。人心所向,即是社会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