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8 金昌日报社出版广告热线:0935-8219277订阅热线:0935-8219277






李亚荣:青春在“急”流中闪耀

记者 文星乃 刘璐

7月4日清晨,在金昌市人民医院北院区急诊大厅,阳光正透过玻璃幕墙漫进来。李亚荣带领急诊科护士一起开始每天例行的抢救车药品检查工作,白大褂上的党员徽章在晨光中格外醒目。从儿科护理的细致入微,到抗疫前线的生死逆行,再到急诊战场的运筹帷幄,李亚荣用9年的职业生涯书写了青年党员的担当与奉献。

2016年7月,李亚荣刚从南昌大学护理学专业毕业,通过金昌市医疗系统“引进人才计划”入职金昌市人民医院。儿科病房成了她职业生涯的第一站,面对哭闹的患儿和焦虑的家长,这个刚走出校园的姑娘展现出超乎年龄的沉稳。

“小儿血管细如发丝,穿刺时手不能抖。”为练稳穿刺手法,李亚荣在模拟血管上练习上千次,甚至在自己手臂上标注血管走向。有次为抢救早产儿,她连续48小时守在暖箱旁,用棉签蘸着母乳一点点喂养,直到孩子脱离危险。家长送来的锦旗上“天使之手”四个金字,是对她最初的职业肯定。

2020年1月,新冠疫情突袭。当医院决定组建发热门诊时,刚担任呼吸重症医学科护士长不久的李亚荣,在全员大会上举起了手:“我是党员,又是呼吸重症专科护士,这个岗位我来守。”

2月17日,援鄂集结号吹响,李亚荣的请战书摆在院领导案头:“我有留观病区经验,没结婚没牵挂,让我去!”

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发热十八区”,她经历了职业生涯最严峻的考验——6小时的污染区值守,加上穿脱防护服的4小时,每次当班都像一场极限挑战。

“护目镜起雾就用酒精擦,呼吸困难就放慢动作,只要想到病床上期待的眼神,就忘了累。”她在日记里写道。疫情不断发展,为减少感染,她和同事们还承担起保洁、消毒任务,负责病区卫生打扫、医疗垃圾打包,照顾病人饮食起居,抽血、输液、采集咽拭子等。

“虽然有风险,但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不会退缩。”在武汉35天里,她和队友们独创“床头交接三步法”,让护理差错率降到零。

2021年4月,李亚荣接过急诊中心护士长的重任时,眼前摆着一个棘手的现实:科室60%的护理人员都是刚入职的新手,专业技能存在明显断层。

面对这一困境,这位年轻的护理管理者没有退缩,而是结合实际推出 “碎片化精准培训”工作模式——将系统的急救技能拆解成可灵活掌握的模块:利用晨间交班前的15分钟组织静脉穿刺“快闪训练”,午休时间开展情景式急救演练,甚至找来玩具娃娃当教具,手把手示范小儿头皮针的进针角度和力度把控。这种见缝插针的培训方式,既破解了急诊工作“连轴转”难以集中培训的难题,又让新护士在实战中快速成长。

“作为党员,她眼里总有活儿,心里总装着事,急救中心这两年能评上‘全市三八红旗手集体’,她是实打实的领头雁。”急救中心副主任医师朱生玉说。

“多一个人学会急救知识,就可能多挽救一条生命”,这是李亚荣常挂在嘴边的话。近三年来,她带着团队针对社区居民、机场工作人员、厂矿职工、机关干部、中学生等不同群体,量身定制培训内容——教老人识别心梗前兆,给工人演示创伤包扎止血,向学生讲解心肺复苏操作要领,让越来越多的群众真切感受到院前急救的重要性。

除了普及急救知识,工作之余的李亚荣总把自己的时间“掰成两半用”。遇上各类重要会议、体育赛事、大型考试等重大活动,她常常主动放弃上下夜班后的休息时间,带着团队承担起应急疫情防控和医疗保障任务。

“急救工作最特别之处,就是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李亚荣在接受采访时说,“这要求我们既要技术过硬,更要心理强大。”

参与急救工作以来,李亚荣见证过太多生死离别,也创造了无数生命奇迹。“现在听到救护车笛声,我依然会条件反射地绷紧神经。”她说,“只要抢救室的灯还亮着,我们就会一直守在这里,做生命最忠实的守护者。”

暮色渐浓,急诊室的灯光次第亮起。从儿科病房到抗疫前线,从武汉方舱到镍都急诊,这位年轻党员用行动诠释着“急诊室的灯光亮着,就不能让任何一个生命迷路”的誓言。

--> 2025-07-07 记者 文星乃 刘璐 1 1 金昌日报 c159421.html 1 李亚荣:青春在“急”流中闪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