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8 金昌日报社出版广告热线:0935-8219277订阅热线:0935-8219277






践行守护碧水蓝天的初心

——记2025年甘肃省先进工作者、市生态环境局高级工程师闻译竣

行走在盛夏的金昌,只见碧空如洗、万里无云,祁连山巍峨耸立、山林葱郁。而在我们的视线之外,有这样一群人,用双手和智慧担起守护家园的责任,默默守护着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市生态环境局高级工程师闻译竣便是他们中的一员。

十几年来,闻译竣始终坚守着为人民群众守好碧水蓝天的初心,以过人的专业能力和过硬的工作作风,在自身岗位上建功立业,诠释着环保人的吃苦奉献精神。

一场“碳汇代偿+绿色保险”的生态实践

“当看到企业因超标排放侵害到广大人民环境权益时,就意识到必须用新思维解决老问题。”闻译竣至今记得2024年4月30日那夜。当接获某化工企业废气超标排放的紧急信访被行政处罚后,这位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生态卫士”,立即启动生态损害赔偿案件,牵头上演了一部生态环境保护的创新实践。

群众投诉的刺鼻气味举报尚未消散,闻译竣已带领执法团队星夜出击。通过案件梳理发现,该案是因为员工操作失误,导致焚烧炉废气排放浓度远远超出限值要求,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闻译竣和同事通过现场走访调查,评估认定本案超标排放环境损害量化金额和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费用共计4.04万元。

“我们不是为了处罚而处罚,而是在寻找修复生态的最优解。”在走访调查过程中,得知该企业之前投保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闻译竣便创造性地提出了“碳汇代偿+绿色保险”方案。

她协调企业、司法、检察等多方力量,组织召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会。就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承担方式和替代修复方式进行了讨论磋商,并达成一致意见,决定采取碳汇核减的方式替代履行本次造成的大气环境损害。

“让每克超排废气都有生态价格,这是新时代环保人的使命。”不久后,该化工企业按照磋商协议约定,通过购买光伏碳汇,注销核减1270吨碳汇,履行了赔偿协议。在“双碳”国家目标实施的大背景下,闻译竣利用绿色金融拓宽了“碳汇代偿”生态价值转化的新路径,为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推进生态损害赔偿工作提供了极具示范意义的“金昌样本”和有效参考。

把环保的种子撒向未来

“有没有小朋友知道,回收一个易拉罐,可以节省看几个小时的电视的电费呢?”6月9日,闻译竣化身一名环境宣传科普达人,来到市第七小学,将三代金昌人的所见所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日常生活普及垃圾分类、节约用水、减少白色污染等环保知识,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环境污染的危害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人人动手、人人尽责、久久为功。”工作之余,社区、学校、企业……到处都是她的宣讲平台。平时一有时间,她就成为一名志愿者,以实际行动引领绿色风尚,将环境知识送到群众身边,带动更多群众加入到保护生态环境行动中。

特别是每年的“六五”环境日、生态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她都积极组织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态环保宣传活动,知识竞赛、报纸答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应有尽有。仅2024年一年,闻译竣就组织在市级媒体、局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同步发布消息1800多条(次),在国家和省市报刊、媒体刊载信息160余篇(次),主持召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5场次。组织6家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全年开放56场次,参观群众达2484人。

生态环境是永远的科研课题

自2022年金昌入选“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以来,闻译竣敏锐察觉到,传统固废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要求。而如何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固废、农业废弃物等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对整个城市管理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不仅仅是一种废物综合利用的变化,而是整个城市发展模式的蝶变。”闻译竣意识到,生态环境工作者不仅要做实践者,更要做先行者和研究者,作为生态环境系统的高级工程师,她主持了科技项目《金昌市无废城市建设发展研究》,在工业绿色升级、发展绿色农业、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强化危险废物风险防控等各个方面为全市创建无废城市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面对环境问题挑战,我们永远都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是闻译竣常挂在嘴边的话。虽然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环境安全,未发生过一起突发环境事件,但与当前环境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短板。而这,也是闻译竣工作之余研究的重点。

2019年,她通过对我市生态环境安全长期跟踪观察得出结论,认为由于工业区和生活区距离较近,工业生产对居民生活造成不良影响的风险长期存在,而安全事故和交通运输则是主要环境风险诱因。加之布局性环境风险是既往数十年因产业布局不合理累积造成的,短时间内无法彻底解决,因而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在此基础上,闻译竣建议在推动企业入园、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应当立即开展应急资源调查工作,摸清我市环境应急物资底数,并建立相关数据库,推进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全面提升全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水平,有效防范和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在她的积极推动下,当前,金昌已建成省、市、县三级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4座,储备了包括应急指挥、个人防护、污染处置、应急监测等5大类共67种2541件(套)环境应急物资,有力地夯实了环境治理工作基础。

--> 2025-07-08 记者 常建哲 ——记2025年甘肃省先进工作者、市生态环境局高级工程师闻译竣 1 1 金昌日报 c159455.html 1 践行守护碧水蓝天的初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