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读书的,我已经记不太真切。只记得从喜欢读书起,躺着读书就成了我最大的习惯。每天晚上入睡之前和早上起床之后,第一时间就是找书,不拘于什么内容,只要读上几页,夜里便睡得安稳、踏实,早上起来后也觉得神清气爽。
为了让平凡的日子绽放光彩而日夜奔波,无论对于肉体还是灵魂,那种累,都是深层次的,是空有一腔热血却没有着力点的失落感,是拿到了一个前景看好的投资项目,推动却缓慢的无力感。每每苦闷无法排遣的时候,我就把自己关起来,躲进文字里。那些散发着墨香的文字,能够让我那伤痕累累的灵魂得到些许的慰藉。
于是,多少年来,除了本职的工作,还有那些必要的应酬之外,不忙的时候,我就到自己所开的茶社走走,与朋友们谈谈心、说说话,晚上回去就只有看书了。坐着读,读累了就趴在床上读,或者干脆直接躺下来,用支架把书反扣在上面,仰望着看那些倾泻而下的文字——当真是怎么惬意怎么读。要的就是这种慢时光之下的读书氛围。
每天起来,我都会赖一会儿床,拿过书,随意地翻看翻看,感觉到必要的铺垫做得差不多了才起床。于是,一天便思路清晰,干什么都觉得有底气,劲头也足。晚上回来,将自己疲惫的身体随意地扔在床上,拿过书,盖在脸上,淡淡的墨香很快就能让我把一切都遗忘,在驱散劳累的同时也将一天的烦恼、委屈统统带走,这个时候的辰光是最难得的,虽然累,心却安然。
这么多年来,不管我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读书始终都没有停止过。纵使再忙,枕边书始终没有缺失过,这种生活方式,已然成为一个永不破碎的梦。每每于夜深人静之时、将睡未睡之际,读几首喜欢的诗词、看两篇美妙的散文,就是最美的夜宵,入睡时心里暖和,一整夜睡得安然。
我是一个随心随性的人,读书很杂,读历史,也读文学;读哲学,也读社会科学。于字里行间回眸壮阔浩大的历史画卷,探寻中外成功者的奋斗足迹,在无数闪烁着勇敢、智慧、勤劳的星座中游弋,不禁感到自己的渺小,忽而又觉得自己明白了许多事理,增长了许多见识。许多迷惑不解的东西,都会在历史中豁然开朗;于名人传记中品味别人所经历的挫折和打击,从别人成功和失败的起落中感同身受,理解奋斗的价值、懂得梦想的珍贵,从而汲取执着追求的勇气和生活的智慧;于文学美文中领略山川壮美、心路历程,以文字驱散云雾,让身心的疲惫在文字中消弭,眼看着自己的眼界和情操在读书的过程中渐渐开阔提升,那种成就感,真的无法言说。
读书,于我而言,已然成为和吃饭睡觉一样不可或缺的生活必要,而且其意义远远比生理的需求更有诗意得多,要知道,精神的补养是一种纯快乐的享受。于是,我从别人的文字里知道了沙漠驼影、雪山大海、深宫秘史、人情世故……读书渐久,经验渐丰,我的心灵变得充实、眼界变得开阔、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我想,人生就如同这天上的云,变幻不断,悄悄地、静静地游动着,而书籍里这些有灵性的文字,正躲在我们背后窥视我们的人生,看着我们不断成长、成熟、辉煌,甚至最终如秋叶般凋谢。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都是为我们的人生之花施肥的过程,为的就是让我们在浮华的尘世间笃定走好自己的路,能够在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里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尽管在读书中做到去伪求真、去芜存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做了,总比不做要好。
现在,我就窝在被窝里,手捧着书。无需刻意故作高雅,也不必在意外界的喧嚣是否让我显得格格不入,我就是我,乐得做回真实的自己。正如抚琴之人追求的并非让听者分析曲调的参差,也不是旋律的聚与散,渴望的只是路过之人静下心来聆听弦外纯洁的质地,将一颗心交回自然,返璞归真。
(选自《延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