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来自你的进取和成就,如果你感到自卑、觉得不如他人,请行动起来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类似这样“打鸡血”的言论很多,看似有道理,但仔细想想,这样的自信像是一种奖赏,只属于“优秀”“足够好”的人。
那大多数在“成就金字塔”塔底的人怎么办?一时身处低谷的人就不配拥有自信吗?
实际上,真正的自信,是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能稳稳地接纳自己,不卑不亢、不动摇地支持自己;无论自己是否优秀,对于世间美好事物,都能有强烈的配得感。而那种随着成绩、权力、地位、名声、美貌等外在因素产生的自信,是“有条件”且“会变化”的,就像建在沙堆上的城堡,一旦不再优秀、不再出众,对自我的认同感、价值感、接纳度和配得感就会轰然倒塌。
我们常常会陷入“我只有……我才能……”的思维模式,比如“我只有更瘦一点,这条裙子我才能穿出去不丢人”“只有被大家认可,我才能相信自己有价值”“我只有达到某种成就,才能自信地向他人介绍自己”。这些都是有条件的自信,它建立在外在成就、他人评价、社会标准之上。其看似理由充分,实则不堪一击。因为这些“条件”随时可能改变,一次失败、一个批评、一个更优秀的对比对象,都可能让这份自信瞬间崩塌。
当一个人将自己的价值感完全寄托在结果和评价中,就会永远活在不确定和恐惧之中。我们总以为只要“足够好”就能安心,实则是把自己绑在永无止境的比较和追赶之中。
真正的自信,并非建立在“我比别人好”之上,而是“不论我是否优秀,我依然愿意爱自己,也相信自己值得被爱”。这种自信不是结果导向,而是存在导向,即我之所以值得,不是因为做到了什么,而是因为我是我,无论我呈现何种模样,都很值得。它不依赖于成绩、外貌、财富,也不会因他人的看法或评价而起伏不定,是真正扎根于内心深处的、稳定的自信。
与不同的人比较时,你会对自我得出完全不同的评价,有时自惭形秽,有时自鸣得意。如果你想要稳定的自信,就多把注意力放在内部。
真正稳定的自信,是你一边满意现在的自己,一边出于爱和好奇继续成长。多设立“好奇式目标”而不是“惩罚式目标”,比如“我想看看如果我每天运动15分钟,一个月后身体会有什么变化”,而不是“我要变瘦才配穿这件衣服”。
真正的自信,不是“我很优秀”“我比别人强”,而是“我和我自己站在一起”。(选自《文摘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