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8 金昌日报社出版广告热线:0935-8219277订阅热线:0935-8219277






赵炯:从学徒到标杆

记者 张诗雅

从普通电工到甘肃省劳动模范,从技术骨干到“甘肃省创新型班组”的带头人,八冶集团安装建设公司第二项目部党支部书记、经理赵炯,用近三十年的坚守与突破,书写了一段关于忠诚、创新与担当的动人故事。

八冶沃土育铁军

1978年出生的赵炯,是名副其实的“八冶二代”。1996年,18岁的进入八冶公司,成为一名电气安装工。从学徒到技术骨干,再到独当一面的班组长,“八冶铁军”的精神早已融入血脉。

2011年,八冶集团承建酒嘉风电基地大型铝电解项目,技术过硬的赵炯班组承担核心任务——铝母线制安。面对堆积如山的铝母线(总量约3.5万吨)和传统工艺效率低、精度差的困境,赵炯带领班组配合技术人员,一头扎进技术攻关。无数个日夜的摸索,一套由他主导研发的“铝母线加工利器”横空出世:变频圆盘锯床、升降铣床、带锯床、变频数控软带剪切机、多孔钻床……这套自主装备如同给生产线装上了“智慧引擎”,加工效率飙升40%,人工费用锐减23%,主材损耗直降25%,加工精度和安装进度实现质的飞跃。

2016年5月,东兴铝业嘉峪关分公司一期上部结构改造项目启动。任务异常艰巨:须在不停产的复杂环境下,克服强磁场干扰,完成60多吨上部结构的运输吊装。施工高峰时,现场人员多达320人,涵盖几乎所有工业安装工种。作为核心“大脑”,赵炯每天雷打不动召开两次班前会,精准调度300多人两班倒。他打破工种壁垒(特种作业除外),科学调配人、材、机,硬生生在三个月内啃下硬骨头,实现产值3120万元。

创新之火淬真金

在赵炯的字典里,“科技创新就是新质生产力”绝非口号,而是融入每一次技术攻坚的实践。

电解车间强磁场环境,如同无形的“禁飞区”,严重制约大型槽壳的吊运、焊接与安装精度。爱钻研的赵炯反复试验,最终以一系列“小革新”撬动“大难题”:槽壳整体吊运安装、上部结构整体吊运安装与整体制作等创新工法,配合专用工装,成功驯服了强磁场的干扰,单台电解槽大修时间缩短四分之一,成本直降2600元,累计节约200余万元。

空间受限与成本高企,是大型工业设备吊装的老大难。赵炯主持研发的《一种铝电解槽整体吊装装置》实用新型专利,成为破局关键。它巧妙规避了传统大吨位起重机对庞大作业空间和高昂费用的依赖,单台槽吊运即可省下2400元,还能在龙门下灵活移动,一举解决了大型构件摆放的空间困局。这项专利在金昌乃至省内外相关工程中迅速推广,转化为真金白银的生产力。

在酒钢集团酒嘉风电基地煤电铝一体化项目2*45万吨电解铝项目施工过程中,赵炯敏锐发现传统立柱母线加工“工序繁琐、成本高、废料多”。他组织技术骨干编制《立柱母线加工合理化建议》,经东兴铝业确认实施后,效果惊人——直接节约成品铝母线1878吨,产生经济效益620余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赵炯主持或参与编写的省部级工法、实用新型专利达6项,其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后,为企业节省费用高达数千万元。2023年,他参与的QC成果《提高电解槽长侧板焊接质量一次验收合格》再获省级二等奖,创新之路步履不停。

打造团队聚合力

“赵炯班组”的战斗力,不仅源于技术创新,更在于赵炯用“心”熔铸出的强大凝聚力。

“团队员工就是亲兄弟。”赵炯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2021年寒冬,项目部职工张某突发“前交通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急需巨额手术费。赵炯第一时间施救送医,更因其家庭困难,火速联系公司发起爱心募捐,短短时间筹集5.2万元救命款,助其渡过难关。“有困难找赵炯”——这句在班组中流传的口头禅,是员工对他毫无保留的信任。他常对工友们说:“只有真心对员工,员工才能踏实工作;只有用心创新,企业才能有发展活力。”这份朴素的“治班哲学”,让“赵炯班组”成为一支充满归属感与战斗力的“王牌军”。

在赵炯“三级导师制”的悉心浇灌下,班组累计培养出高级技师12人、中级技师15人,技术梯队日益雄厚。2019至2022年,班组更创下连续四年包揽八冶集团劳动技能比武前三甲的辉煌战绩。2021年,他们代表甘肃省出征全国产业工人技能大赛,勇夺团体银奖,“赵炯班组”团队的声誉从陇原大地走向全国。赵炯连续四年蝉联八冶集团劳动模范,2021年获评金昌市劳动模范,两度摘得甘肃省公交建集团先进个人,2025年被授予“甘肃省劳动模范”称号。

--> 2025-08-01 记者 张诗雅 1 1 金昌日报 c160423.html 1 赵炯:从学徒到标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