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祁连山下是我家”第二季河西走廊经济带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媒体行采访团走进甘肃省金昌市,亲眼见证这座经多年探索与艰辛建成的绿色矿山公园。
金昌因矿设市,因“镍”闻名遐迩。自1959年金川镍矿正式开发建设,开采时产生的上亿吨废石在矿坑周边近200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堆砌成废石山。2009年,甘肃省金昌市以金川国家矿山公园建设为突破口,将工业遗产转化为生态资产,为全国同类城市探索出一条“生态修复—功能再造—城市更新”的系统性转型路径。这座因镍而兴的戈壁工业城,通过十余年科学治理与全民参与,实现了从“矿坑伤疤”到“城市绿肺”的华丽转身,为西部生态脆弱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绿色发展样本。
系统性生态修复重构城市肌理
面对近30年露天镍矿开采遗留的7033万立方米矿坑与上亿吨废石山,金昌市联合金川集团自2009年启动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组建跨学科技术团队,创新采用“生物群结构稳定、植物多样性高、自我更新演替”的治理模式,在200万平方米废矿区构建起可持续生态系统。累计组织20万人次义务劳动,完成8座山体重塑、开挖总长度近30万米的种植沟,成功种植116个品种74万株苗木,形成200万平方米“城市绿肺”。2010年获批国家矿山公园后,持续投入超1588万元升级灌溉系统与基础设施,使昔日工业废墟蜕变为国家级生态地标。
多元功能融合激活城市活力
目前,矿山公园已超越传统绿地功能,形成“生态+文化+科普”的复合型城市公共空间。作为甘肃省特色科普基地,年均接待研学团体超万人次;2019年创新推出公众网络认养项目,开辟全民参与生态建设新渠道;2023年建成“镍都之光”灯光秀展演设施,年吸引市民游客超10万人次。公园与北部防护林连片形成绿色屏障,使市区空气质量显著改善,成为市民休闲健身首选地,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长效管护机制保障永续发展
建立“专业管护+全民参与”的双轨维护体系,专业绿化单位常态化开展灌溉、修剪、病虫害防治;金川集团连续12年组织冬季义务劳动,清除杂草、疏通沟渠;2023至2024年投入1588万元完成道路硬化、设施修缮,确保公园功能持续升级。2025年启动劳动公园建设项目,进一步拓展“生态修复+工业记忆+劳动教育”的城市功能维度,构建“修复—管护—提升”的良性循环。
金昌的实践表明,资源型城市转型需以生态修复为起点,通过科学规划重构城市空间,以功能融合激发内生动力,以长效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这座戈壁工业城用十余年坚守证明:工业遗产不是发展包袱,而是绿色转型的战略资源;生态修复不是简单绿化,而是城市肌理的重构与再生。从“镍都”到“绿洲”的转变,为西部资源型城市破解“矿竭城衰”困局提供了具有示范价值的“金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