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才聚才需要用力,更要用心。近年来,不少城市持续升级人才政策,补贴等待遇常常达到“顶格”。但也出现了“鸟大离巢”现象——一些城市陪伴人才走过“成长期”,可当“雏鹰”变成“雄鹰”,却选择远走。
人才去留,有发展机遇、家庭关系等种种考量,但能否与一座城市建立情感认同、文化认同也是十分关键的因素。有一对从同一所高中、同一个班级走出家乡的博士夫妻,他们有很多选择,可以回老家,也可以去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但他们最终选择把家安在江苏南通,还义务担任当地的“引才大使”,引荐校友到南通创新创业。他们说,这里把他们当家人。有一年因为特殊原因,他们无法回老家过春节,当地人才部门负责人邀请他们一起过年,共享温馨时刻。
为什么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忘不了家乡?乡愁的源头,是基于情感和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归属感。苏轼讲,此心安处是吾乡。心安,就是一种认同。要与人才建立更加持久、更有黏性的连接,城市可在刚性的政策之外,给予人才更多春风化雨般的温暖关怀。不一定制度化、指标式地要求相关部门每年看望人才多少次、与人才联系多少回,而是发自内心地尊重人才、关爱人才,在人才最需要的时候雪中送炭,真正把“你家我家”变成“一家”。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心相交,才能成其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