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永昌县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从组织、产业、治理、文化四大维度精准发力。通过创新“党建+民族团结”工作模式,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促进民族团结的强大动力,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组织联建聚合力,筑牢团结“桥头堡”。针对“空心村”治理和城乡融合难题,永昌县创新构建“组织联建”机制,以党组织链条凝聚民族合力。在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红山窑镇毛卜喇村试点“党建联合体”,搭建“乡镇党委—产业联合党委—村党组织—党员中心户”四级体系,打破12个村域界限整合资源,成立吨包袋、高原夏菜、富硒羊肉3个产业联合党委,让分散群众重新凝聚在党组织周围。
产业联营促共富,凝聚发展“向心力”。永昌县立足北纬38度黄金农业带优势,以“产业联营”为纽带,构建“三链融合”产业发展格局,将共同体意识与共同富裕深度融合。通过“强村带弱村”“村企联建”模式,推动各产业项目发展。红山窑镇马家坪村等4村将吨包袋加工点升级为规模化车间,技术帮带实现人均月增收1.2万元;焦家庄镇楼庄子村等村组建高原夏菜产业链,建成3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2025年全县高原夏菜种植面积达21.89万亩,综合产值22亿元。在党组织引领下,永昌县实现从“各干各的”到“一起赚钱、一起进步”的转变,共同富裕成为共同体意识的坚实物质基础。
治理服务暖人心,推动互嵌“零距离”。通过构建“乡村联治”服务体系与多元服务举措,化解矛盾、凝聚情感。县综治中心打造“一站式”矛盾化解平台,运用“1456工作法”和“评理说事会”,邀请各族群众代表参与调解。近年来,累计排查矛盾纠纷1544件,化解率达99.8%。“红石榴”志愿服务队秉持“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宗旨,以“庭院会”“板凳会”收集诉求,开展义诊、政策宣讲等活动240余场,惠及3万余人次;“红石榴”服务驿站为务工群众提供代办、维权服务,实现服务“一键响应”,助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
文化引领强根基,铸牢精神“同心圆”。深挖本地文化资源与特色,将永昌木偶戏、小曲等非遗文化融入宣讲,以特色研学线路、节日活动等形式广泛促进交流。创新“文艺+宣讲”模式,通过小戏小曲、快板等形式,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题融入文艺表演,让政策理念在欢声笑语中传播。以“民族团结创建+”为抓手,利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假日举办多民族篝火晚会、非遗商品展销会、“石榴籽”杯体育赛事等活动,推动各族群众在文化互动中增进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盛世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