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认真?“认真”说到底,是一种言出必行、守信重诺的人生信条,是一种执着追求、认真负责的处世态度,更是一种全情投入、心无旁骛的行为方式。
学习之道,贵在认真;工作之成,精于认真;生活之美,源于认真。带着目标的坚守、带着热爱的专注、带着责任的较真,让一件事从“完成”臻于“极致”,让一个人从“平凡”淬炼出“不凡”,这——就是认真的模样。
我们为什么要讲认真?一来认真才能发现规律。有些事物特别是复杂事物本身的“真”,深藏事物内部,不下一番“认”的功夫,很难发现和掌握。二来认真能够提高效率。事物的规律、固有的程序、成熟的规范等,都是实践的产物,是从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中总结而来,有的还经长期文化积淀而成。遵照执行可以避免走弯路,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三来认真是实现价值的有效途径。当一个人全情投入奋力而为时,便能充分激发自身能量,心到则思虑深,眼到则观察细,耳到则辨得明,手到则动作利,腿到则定位准。全身官能协同发力,定将有效推动既定目标的实现。
认真是看得见的努力。它可能是采写稿件时多一点反复核对,是设计版面时多一点不断调整,是准备材料时多一点连续打磨。这些看似琐碎的“多一点”,恰是平庸与出色的分界线。认真的人,往往自带一种“轴劲”。他们不满足于“差不多就行”,而是会追问“为什么不行”。这种“轴”,不是固执,而是对事业的敬畏,是对自己的负责。当认真做好一件事,获得的正反馈会让人更愿意在下一件事上投入心力,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凡事讲认真”的做事惯性。这种惯性,会在人生的关键节点,成为最硬的底气。
当然,认真意味着付出更多,投入额外的时间、精力,甚至承担更多责任。但正是这种“付出更多”,往往能让认真者积累能力、沉淀品质,最终会以“更扎实的成长”反哺自己。
认真并非天生具备。它具有一定“保鲜期”,需要反复“锻打”。一般来说,人在参加工作、步入社会之初,由于新鲜感与敬畏感,往往能够认真对待眼前事物。但随着时间长了,环境和工作开始熟悉了,人性中懒惰的一面就会潜滋暗长,敬畏之心就会慢慢松懈,当初的认真劲就会递减。要想保持认真态度,还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锤炼、磨砺。
(选自《甘肃日报》)